电路设计从入门到弃坑2.5【场效应管】
在详细谈MOSFET之前,我们先通过一份datasheet回顾一下MOSFET的伏安特性
这是通用功率MOSFET IRF220的datasheet,我们可以了解到它能承受4A@150V,有些型号能够承受5A@200V,比一般的功率三极管高到不知哪里去了,同时它的导通电阻(DS电阻)仅为0.8~1.2Ω,并且具有很高的输入阻抗(High Input Impedance)
右下角是他的电路符号
这则是IRF22x系列的最大电气值,VDS=200,ID=5A,PD=40W,耐温达到300℃
手册下面就是详细的电气特性:
阈值电压2V~4V,ID=250μA
漏电流100nA
开启时延20~40ns,关断时延50~100ns
寄生电容有点大,但不完全大
同样存在略大的寄生电感
这个管子就是典型的增强型功率NMOSFET
MOSFET伏安特性分析
场效应管可以如下进行分类
结型场效应管JFET
增强型
耗尽型
N-JFET
P-JFET
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OSFET
增强型
耗尽型
NMOS
PMOS
这里需要强调一下才JFET和MOSFET的区别:JFET是在同一块N形半导体上制作两个高掺杂的P区,将它们连接在一起引出栅极g,N型半导体两端分别引出两个电极,分别称为漏极d,源极s。与MOSFET相比JFET更像三极管,原理也更加“原始”:通过电压改变沟道的导电性来实现对输出电流的控制;对应MOSFET则使用电压先控制反型层,进而控制导电沟道。
结型场效应管JFET是典型的单极型管,具有噪声小、抗辐射能力强、工作电压低的特点,同时器件工艺使得其适合制造(由于成本等限制,几乎所有JFET都是)耗尽型场效应管,常用于高速器件。但是由于它需要外加电压夹断导电沟道,也就使得电压低时漏电流相对较大,不够节能,因此在数字集成电路中不常用。本部分主要以增强型MOSFET为例介绍场效应管的性质
MOSFET的基本知识已经在【基础晶体管】部分提到,这里默认读者已经相对了解了MOSFET的电路符号并且能够判断其类型,能够大致说出电场效应是什么,能够理解增强型MOSFET的三种工作模式
输出特性
当$V_{GS}$恒定时,测量S-D两端电压$V_{DS}$和漏极电流$I_D$之间的关系
公式表述就是
$$
i_D=f(u_{DS})|{U{GS}=Const}
$$
当$U_{GS}$很小时,反型层未形成,导电沟道不会开启,MOSFET工作在截止区,此使存在微小的GS漏电流。
理论上MOSFET工作在该区域时,G-S之间的电阻式无穷大的。
当$U_{GS}$在增大到阈值电压(开启电压)时,
当MOSFET处于饱和区时,当DS电压增加时,D极电流几乎恒定,称为饱和状态
综上可以推导出一个MOSFET静态工作模型如下:
实际上该电阻值在TΩ量级
特别地,如果$u_{GS}$过大,会导致MOSFET击穿——这与$u_{DS}$无关,当$u_{DS}$超过击穿电压后,沟道内发生雪崩击穿,漏极电流急速上升,如果瞬间电流过大,会之间烧毁导电沟道部分。这个特性导致了MOSFET的GS之间很害怕静电:GS之间存在非常小的寄生电容,当外界条件变化引起感应起电或让GS带电后,即使微小的电荷也会导致大电压,进而出现下面两种静电击穿:
- 电压静电击穿:栅极的薄氧化层发生击穿,形成针孔,使GS间或GD间短路
- 功率静电击穿:静电放电形成的是短时大电流,放电脉冲的时间常数远小于器件散热的时间常数,当静电放电电流通过面积很小的半导体结时,将产生很大的瞬间功率密度,形成局部过热,于是金属化薄膜铝条被熔断,造成栅极开路或者是源极开路
应用中,增强型和耗尽型场效应管都具有类似上面这样的输出特性
从最上面的曲线图可以看出MOSFET可以工作在三种模式下,分别是恒流(饱和)模式、截止模式、线性(欧姆)模式,具体的模式描述已经在上一篇博文中谈过,如果无法理解,请立刻中止阅读并复习上一篇博文内容
这里需要补充一下:MOSFET的性质在模电教材中并未显著提及,可能是作为电路基础教材不应谈及过深入的内容;本博文对于MOSFET的讲述也会不甚深入,因为其中很多原理需要先了解半导体物理、量子力学基础知识后才能有效应用,这里仅作为补充引入一些概念(对于上篇博文中概念的定量公式补充)
由于电子能量的玻尔兹曼分布,导致总有一些高能量电子能够穿透沟道并运动到漏极,因此在截止模式下,MOSFET中总是不可避免出现弱反转电流,遵循以下公式:
$$
I_D \approx I_{DO}e^{\frac{V_{GS}-V_{th}}{nV_T}} \
$$$$
n=1+\frac{C_D}{C_{ox}}
$$跨导-电流比的定义式:$\frac{g_m}{I_D}=\frac{1}{nV_T}$
经过整理的d-s电流公式
$$
I_D=K_n[2(V_{GS}-V_{th})V_{DS}-V_{DS}^2] \
$$
$$
K_n=\frac{K_m}{2}=\frac{W\mu_n C_{ox}}{2L} \
$$$$
K_p=\mu_n C_{ox}=\mu_n \frac{\epsilon_{ox}}{t_{ox}}
$$其中$K_n$是MOS常数,当且仅当W=2L时,$K_p=K_n$
MOSFET的导电是通过一个较宽的二维或三维电流分布实现的,这个区域关断的开始称为夹断。
MOSFET和三极管类似,也存在由于结而形成的厄利尔电压$V_M$,由于厄利尔电压的存在,夹断情况附近漏极电流并不主要依赖漏极电压,而是按以下公式:
$$
I_D=\frac{\mu_n C_{ox}W}{2L}(V_{GS}-V_{th})^2(1+\lambda V_{DS})
$$
于是可以根据该公式推导出MOSFET跨导的半导体物理描述
$$
g_m=\frac{2I_D}{V_{OV}}=\frac{2I_D}{V_{GS}-V_{th}}=g_m=\frac{\partial i_D}{\partial v_{GS}}
$$
同时可以得到MOSFET得到输出阻抗
$$
r_O=\frac{1}{\lambda I_D}=\frac{\partial V_{DS}}{\partial I_{DS}}
$$
若$I_D$趋于0时,器件无限大的输出阻抗会让电路的预期行为变得不可靠,出现速度饱和、准弹道传输、势垒降低效应
输入特性(转移特性)
输入特性又叫转移特性
当S-D两端电压$V_{DS}$恒定时,测量$V_{GS}$和漏极电流$I_D$之间的关系,即转移特性:$I_D=f(V_{GS})|{V{DS}=Const}$
这里主要解释一下MOSFET电压“输入”的思想
MOSFET相比三极管很特殊,它的G-S极被看作开路,所以它并不能把电流视为“输入”——而是将GS电压作为输入的信号,于是问哦们可以用一个经典的$i_D$-$u_{GS}$图像描述MOSFET在信号输入回路的电气特性
增强型:
存在一个由管型决定的门限电压(开启电压),输入信号小于开启电压不会有输出电流,这个开启电压对应着输出特性中截止区与电阻区的分界曲线
耗尽型:
耗尽型MOSFET则存在一个关断电压(夹断电压),当$u_{GS}=0$时并不意味着输出为0,实际上此时MOSFET还工作在电阻区,只有达到这个负的(不一定是负的,取决于管型)夹断电压,耗尽型MOSFET才会真正关断
温度特性
耗尽型NMOS当温度升高时,d极电流下降
温度升高会导致MOSFET的内部分子热运动加剧,进而使内电流增大,g极外电场对导电沟道的控制能力下降,对应的结果需要按照MOSFET的型号决定
场效应管重新梳理
需要注意:耗尽型FET在$u_{GS}=0$时才可以工作在恒流区;增强型MOSFET中N沟道就像是N型BJT一样,需要正的$u_{GS}$才能工作在恒流区;相反,P沟道增强型MOSFET需要负的$u_{GS}$才能工作在恒流区
下面来介绍MOSFET的电路分析模型(低频模型)
直流等效模型
下图是从模集教材中截取的内容,板级电路设计中通常需要考虑$C_{GS}$、$C_{DS}=(C_{DB}+C_{SB})//(C_{GB})$、$C_{GD}$,还需要额外注意D-B之间和B-S之间存在因为半导体结出现的寄生二极管
在中低频中低压电路分析中常用的模型如上图所示,可以将gs端看作一个压控电流源,并有一个并联在ds端的电阻$r_{ds}$,可近似看成一个无穷大的电阻或一个无穷小的电导。这个电阻就是MOSFET的输出电阻,常常用以下公式描述
$$
r_o=\frac{\frac1\lambda +V_{DS}}{I_D}\approx \frac{V_E L}{I_D} \
$$
$$
沟道调制长度\lambda =\frac{1}{V_E L}
$$λ仅与工艺有关,在65nm节点,λ大约在4V/μm,对于板级使用,只要认为它是个与管型有关的系数就可以了,可以从datasheet直接查阅MOSFET的输出电阻参数
根据之前所说的MOSFET转移特性可推导出跨导$g_m=\frac{\partial i_D}{\partial v_{GS}}|{v{DS}=Const}$,这个方程描述了MOSFET在线性区的工作状态
电路设计中并不会使用该模型,因为它缺少细节,这个模型往往会在模电考试和定性分析电路中出现
交流等效模型
非常简单,MOSFET因为输入电阻可以看作无穷大,三极管中很多冗余参数都可以舍弃,
只要了解
$$
g_m=\frac{\partial i_D}{\partial v_{GS}}|{v{DS}=Const}
$$
即可但是在小信号情况下,还可以用$I_{DQ}$近似$i_D$得到
$$
g_m=\frac{2\sqrt{I_{DO}I_{DQ}}}{U_{GS(th)}}
$$
基于场效应管的基本放大电路
基本放大电路也可以基于场效应管实现,实际上由于MOSFET技术比较成熟,很多功率放大器件都会基于MOSFET工艺实现。但是场效应管是电压控制电流器件,其GS极在低压中低频近似为开路,导致MOSFET基本放大电路的一些特性与三极管基本放大电路不同,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:
- 输入电阻普遍偏大
- 存在一个相对较大的g极寄生电容和s-d极寄生电容
- 同拓扑电路整体性质与三极管放大电路存在差别
MOSFET基本放大电路拓扑
MOSFET放大电路就是三极管放大电路的翻版,因此了解该部分之前应该先阅读下一部分【基本放大电路】
在阅读以下内容前,请确认已经阅读完了【基础放大电路部分】,并务必熟悉三极管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
共源放大电路
对应共射放大电路,拓扑如下所示
静态分析
在设计实际放大电路之前需要先设置好管子的静态工作点。该电路可以使用三种方式获得稳定的静态工作点
基本偏置
和上面的基本拓扑一样,可以完成基本的放大任务,但是存在很多问题
自给偏压电路
这个电路可以由正电源获得负偏压,这样就能放大正负周期信号了,但是只有结型场效应管、耗尽型MOS管才适合使用这种方式。自给偏压电路不适合增强型MOS管使用,因为在共源放大电路中,需要较大的驱动电压才能让增强型MOSFET工作,但是输入耦合电容C1会对交流信号大量分压,使得带载能力弱的信号无法驱动MOSFET
分压偏置电路
一般来说MOSFET都会使用这个拓扑来获得完善的静态工作点
动态分析
对应的交流等效电路如下(可以看到忽略了很多东西)
不难看出,共源放大电路的特点就是输入电阻即答,输出电阻由“上拉电阻Rd”决定
$$
R_i=\infty \
R_o=R_d\
A_u=-g_m R_d
$$
共漏放大电路
对应共集放大电路,拓扑如下所示
对应的电路分析等效如下
可以看到
$$
R_i=\infty \
$$
$$
R_o=R_s//r_{GS} \
$$
$$
A_u=\frac{g_m R_s}{1+g_m R_s}
$$
最后请读者重新阅读最开头的datasheet,看看能不能读明白